医疗器械企业“经济圆桌”第二期

  其他行业     |      2024-11-10 19:08

  许光建表示,消费对于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确实提高了。原因有两个:一方面是国家经济增长中,投资和出口的拉动作用有所下降,相对来说消费更加凸显。另一方面消费到了升级换代,...

  有人认为“双十一”的火爆是消费者牺牲了平时的消费,而网购热则是牺牲了实体店的消费。扩消费,除了特定时段、特定领域的火爆,如何全面提高全社会的消费热情?对此,经济日报社...

  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常务副院长许光建认为,网购对于实体消费的替代性是存在的,比如书店,现在受到的冲击最大。但网购同时确实拉动了消费。网购不分男女不分年龄,大人小孩...

  中央党校报刊社副总编杨英杰表示,电子商务对实体店的冲击难以避免,对整个消费结构、生活方式、生产方式都产生了很大的冲击,也创造了很多新的需求。杨英杰认为,电子商务就是人...

  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常务副院长许光建出席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和经济日报新闻客户端联合主办的“经济圆桌”访谈时表示,电子商务不仅涉及消费,它对金融基础设施、金融监...

  中央党校报刊社副总编杨英杰出席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和经济日报新闻客户端联合主办的“经济圆桌”访谈时表示,根本上还是要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通过不断完善市...

  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常务副院长许光建出席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和经济日报新闻客户端联合主办的“经济圆桌”访谈时表示,促进消费,发挥消费对经济增长的基础性作用,增加...

  中国国际电子商务中心首席分析师郭召芬出席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和经济日报新闻客户端联合主办的“经济圆桌”访谈时表示,消费能力和消费预期是扩大消费的决定性因素,在有收入...

  “汇聚学界智慧,把脉中国经济”。21日,由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和经济日报新闻客户端联合出品的融媒体产品“经济圆桌”正式与读者和网友见面。

  主持人:“汇聚学界智慧,把脉中国经济”,观众朋友大家好,欢迎收看由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和经济日报新闻客户端联合主办的“经济圆桌”节目。我是主持人孙世芳。今天我们邀请到的嘉宾有: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常务副院长许光建教授。

  主持人:“双十一”快到了,不知道各位最近是不是也下单了,要采购点什么东西,今天我们聊的这个话题,就谈谈消费。

  无论是刚刚过去的国庆黄金周,还是即将到来的“双十一”,其实我们现在都能感受到,应该说是商潮涌动,消费者的消费的热情也比较热,商家促销的力度也比较大。

  从现在的数据上看,前三季度消费对GDP的增长贡献率已经达到了58.4%,应该说持续居于“三驾马车”之首。有观点认为,消费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导性力量,应该怎么看这个问题,是不是说我们这个消费现在提高了,是因为我们自身提高了,还是我们的投资因为遇到了瓶颈下滑了?

  另外大家也知道,我们刚刚公布的《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也明确提出发挥消费对增长的基础作用,着力扩大居民消费,引导消费朝着智能、绿色、健康、安全的方向转变,以扩大服务消费为重点带动消费结构升级,在这个大的背景下,我们怎么看消费基础性的作用?请各位谈谈这方面有什么高见。

  许光建:我先讲讲我的看法,消费对于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确实也提高了,我觉得这里边确实有两个,刚才您提到的两个因素,一个是国家经济增长中,投资和出口的拉动作用有所下降,所以这样相对来说,消费更加凸显,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也确实是消费到了一个升级换代的时候,或者说结构升级的时候。

  现在我们知道,一个是更加城镇化,特别是国家提出了新城镇化,推动了城镇化的升级。应当说是对消费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另外,老百姓的收入达到一定水平之后,消费可能进入多元化的消费,所以这个消费的增长,尽管经济我们说增长的速度,是到了中高速增长,7%不到,但是消费增长很强劲的。

  杨英杰:就是刚才说的排浪式的,老百姓说的老三件新三件,最早从自行车、手表,后边是电视机、电冰箱,从这个现在转换到了房子、汽车,等等等等的结构性的变化是挺大的。

  许光建:是一方面,也可以说是排浪消费,现在说对汽车的消费,尽管有少数的大城市限制汽车的消费,那是理性的限制,但是总得来说,从全国来看,汽车的消费,汽车购买依然是老百姓的一个,我觉得应当说是大头。但是应当看到,现在消费确实是多元化的时代,所以我觉得这个也是消费升级换代的观念。

  杨英杰:大家对消费的观点,刚才许老师介绍说,相对投资来说,投资处于瓶颈期,所以消费凸显。这个观点它有一定的道理,但是也有偏颇之处,怎么这么说呢?因为消费的总体的占比,和投资有一种此消彼涨的作用,在负增长的情况下,肯定有此消彼涨的作用。在总体规模一定的情况下,投资增加消费就会减少,消费增加投资有可能减少,现在出口数据不太好看,投资和消费全靠这两个方面。现在有的人说,投资到了一定的瓶颈期,但是我们要看它讲的投资是什么投资,我们现在的投资是新型的投资,投资的结构在优化,我们以往那种传统的投资优化在降低,能说的是传统的投资到了瓶颈。

  杨英杰:后来我们讲,总理一直在讲的双引擎,其中就有一个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要加大投资,这块我们原来的投资,可能是地方政府也是为了拉动GDP,还有财政政策的因素,特别是税收的因素在里边,搞了一些高耗能高污染的企业,使劲往里投,这样投资肯定会往上拉。现在这种投资遇到了瓶颈,如果说的是这种瓶颈的话我赞同,但是真正的比如说新型的投资,比如海绵城市地下管廊的建设,还有前一段总理开常务会,上面提出了在农村要搞信息化建设,特别是手机的宽带服务,让老百姓能够上网,电商经营才能够更好的便利他们。

  我举个例子,你比如说我们现在强调互联网+,在教育领域,我们总说公共服务,教育公共服务要均等化,怎么均等化?比如说通过互联网就可以实现教育的均等化。都说人大附中老师的水平高,现在在互联网的条件下,视频录像,如果我们基础设施搞好了,这方面贵州山区的孩子都能够收看到这种视频,我建议国家在这方面(加大投入)。这方面原来欠账太多,但是没办法,也是根据我们干部选拔的体制有关,有些不注重这方面,这方面立马见不了效,如果这种观点针对传统的投资来说,确实传统的投资遇到了瓶颈,今后努力的方向,解决问题这就是我们经济增长的方向和动力所在。比如说新型投资,投资结构的优化转型,这其实也是一个新的发展方向。

  郭召芬:关于现在消费成为主导性力量,我觉得它跟经济发展的阶段也是有关系的。当前我们国家应该是已经进入了工业化的后期了,在这个阶段呢,就是按照原来的理论,我们在这个阶段应该是投资率要下降的,消费率是上升的。为什么呢?就是在后期这个阶段,我们经营的消费结构,是原来工业制成品为主,转成消费为主的总结构基础上,但是服务消费它的投入的比重要少一些,所以就是说投资相对就会下降。但是消费是会上升的,其实从贡献率的这个观点来看呢,我觉得因为它只是说增量,增量了话比重里面一定是有一个增量一个下降的,它的总和是不变的,所以说他们二者之间,此消彼涨的关系是存在的。但是刚才杨老师跟许老师讲的观点,我们的投资并没有说是因为进入瓶颈期了,它就不是一个关键性的力量了,其实在中国经济增长当中,投资应该是,应该始终处在一个关键的拉动作用。这样我们消费在增长的同时,投资也不能放松。投资不能放松,其实就是我们原来的高耗能,资源浪费型的产业会逐渐淘汰的,产能过剩的行业逐渐会转型,新型的行业投资会加大基础设施,然后我们国家区域之间的结构不平衡,也会逐渐的不平衡的这种力量逐渐会协同的向一个方向发展。

  所以我觉得就刚才说的这个观点,应该是比较偏颇的观点。我们还是应该要正确认识,消费对经济的拉动作用。

  主持人:大家也注意到了,这次“十三五”规划的建议里面,其实对于“三驾马车”,消费、投资、出口用了三个词。对于消费是用了一个促进消费,对增长的基础作用,用了个基础作用。对投资用了一个关键作用,就是增强这个投资对增长的关键作用,发挥投资对增长的关键作用。对于出口是用了一个什么词,用了促进作用,发挥出口对增长的促进作用。那么这个基础作用,我们怎么理解?

  许光建:我觉得这个讲到“十三五”期间,中央提出来对消费对经济增长的作用,第一是基础性。应当说消费从我们国家经济增长来看,应当说它一直是一个很重要的方面,但过去我们可能偏重于投资,因为经济增长需要快速的增长,需要很多的固定投资,当经济进入新常态,进入中高速增长这个时期以后,那么消费就会凸显出来,所以这个基础性的作用,跟过去相对投资来说,重要性更加凸显了。这个从长远来看,消费从其他国家来看,它其实是我们说GDP的主要组成部分,主要的部分。

  大概70%到80%都应当是消费,我们现在的比例是偏低的,就是50%多一点,还不到60%。所以在今后的时期,应该把消费作为重点领域来推动。所以可以预见在今后五年的期间,消费的增长速度会更快,消费对经济的作用会更大,所以我觉得这个基础性,就是要求我们把这个经济工作中,把这个对消费的推动还有消费的保护,放在一个更加重要的位置上去。

  杨英杰:这个基础作用,其实从经济学理论来讲,就看人类生产的目的是什么,就是为了消费。投资也只不过是把消费这个链条给拉长而已,链条拉长推迟了消费,延迟了消费而已,有了更好更高质量的消费。出口同样如此,国内消费的产品,或者说需要外汇用来更高级的消费,得把产品出口而已,都是和消费有关的。

  关键是发挥消费的基础性作用,就是最大限度的,还是要让,可能“十三五”规划建议也提到的,让老百姓收入怎么提上去,收入增长发挥消费基础性作用,我认为这个其实也和我们十三五后来提到的,就是共享经济有很大的关系,它的作用,它所谓的基础其实就在这个地方。

  主持人:也就是说我们的经济增长,我们整个经济增长我们的目的,其实就是为了满足消费。

  杨英杰:满足人民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消费,我吃面包我喝啤酒,跟我去书店看书是一样的。

  主持人:或者反过来说,如果我在这个问题上没有消费,那我就不去做这些无意义的投资。对于经济的发展那就是不是一个良性的发展,这样把我们的经济增长和消费有机的结合起来,其实它这个经济也是一个良性的发展的经济。

  杨英杰:它这个基础性作用还体现在什么地方呢,它其实还跟我们三中全会的市场发挥配置资源的决定性力量。消费由谁来决定?由我们每个个体来决定,它是由市场来决定的,在这个地方,消费和生产挂其钩来了。再就是说,根据老百姓的需求,才能决定你的消费,才决定你的生产。不像原来制定性的计划生产,生产什么我来定。现在我们厂家要根据我们消费者的,就像刚才许老师讲的,我们现在消费的个性化需求越来越强了。每个人的,你像有一家企业在生产,它就这样,你把你的输成定制型,输入进去给他,马上根据你的身高、体重、腰围、肩宽,一下子个性化就出来了,其实跟我们三中全会对市场在配置资源上起决定性的作用联系在一起的。

  郭召芬:我觉得许老师跟杨老师讲这个,其实基础性作用,其实我们一直在提消费的时候,其实它就是一个最持久最稳定推进经济增长的因素,其实之前是我们也说它是基础,但是没有像这次这么明确的提基础性的作用,但是在经济增长过程中,我们所有的投资也好,进出口也好,其实最终也是为了满足,最终的消费需求。

  所以就按这个消费需求,为什么起基础性作用呢,我觉得就是在现在的这个国内国外的经济形势都不太明朗,就是经济形势不太好的情况下,需求比较弱,投资拉动的作用在减缓,然后国内现在处于三期叠加的时期,经济结构调整的时候,投资的拉动作用是放缓的,这种情况下,我们要保持经济增长保持在7%左右的时候,我们可能就是“三驾马车”里面,消费作为稳定的因素,应该是能够起到一个稳定经济增长的稳定器的作用,所以这次就是先把它提出来了。

  所以这在后期,我们可能扩大消费也好,或者说是提高金融的消费能力,满足消费需求的这方面,我们可能还是要下功夫。

  主持人:整个经济社会发展,要围绕着消费或者说通过消费来拉动整个经济社会的发展,各个方面。所以说凸显它的一些基础性的作用和地位。那现在马上就到了“双十一”了,这几天开始网购的很热,我昨天也看到一个年轻的同志,网购了好多东西,用小推车退回去了。有一个数据呢,就是去年全年国家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了12%,但是网上的零售额增长了近50%。今年前三个季度,全国网上零售额同比增长了36.2%,幅度是很大的。

  在这个网购或者电商在这么一个迅速发展的状态情况下,我们怎么看“双十一”?怎么看网购?也有的同志认为,说这个“双十一”这几天很火爆,是不是牺牲了平时的消费了?电商很火爆,是不是它就牺牲了实体店的消费了?不能说牺牲,替代也好。咱们怎么看这个问题,怎么来看这种消费形态结构的变迁?

  郭召芬:我觉得电商这个事情,或者网购我们应该是客观来看。网购对实体店的替代,存在一定的替代作用。就是去年统计局做了一个调查,调查结果显示,78%是替代实体店的消费的。22%是新增的消费,也就是通过网购来产生的新消费,所以说替代实体店的消费一定是存在的,比如说我们个人的感受,我是为了节省时间,节约成本,我可能直接从网上下单,而且也不用去逛商场了,这种情况也一定是。

  郭召芬:我还是相对比较少的,我可能能占10%,20%这样的。像身边的朋友都是70%,80%都是从网上购买的。替代是存在,但是网络购物这种新的业态,也增加了一些,替代了一些新的消费需求。比方说三四线城市在原来的流通体制下,它的网店的布局或者是商业网点的布局,是不能满足消费者的需求的。再一个商品的供给也不能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对于三四线城市,他们的新增需求就比较大。因为他可以从网上可以买全国,今年可能还能买全球了,就是跨境电商这块带动之后。

  然后一二线城市的消费者,也有一些新增的需求,比方说我们的特色农产品,可能原来要是在大城市,有些特色农产品我们是买不到的,有些品牌它是进不来的,二三线城市的这些品牌可以通过网上买,还有一些境外的商品我也可以买,这种新增的需求我们也不能忽视。

  还有第二个就是说,“双十一”这个事情吧,我觉得就是电商创造了促销的大集会,其实是顺应了消费者的需求。因为以往我们可能促销的时候,都会选择节假日促销,在现在消费,或者是需求增加的时候,或者是大家平时有一个节日,可以大家来同时购买物美价廉的商品的时候,网购满足了这个需求,“双十一”满足了这个热情。

  但是“双十一”是不是牺牲了平时的消费,有一定的替代性,但不是完全的。像我们平常需要的一些商品,你不可能等到“双十一”再去购买,我们可能提前就,早就下单的,“双十一”只是说把我有一些,可用可不用,或者我可以推迟消费的这些商品,我在“双十一”的时候来购买,这种情况下就是说,平时的一些急需的消费是没有被替代掉的,但是平时的可有可无的这种需求,在我“双十一”还满足了。

  通过今年的“双十一”,我认为就是他们把“双十一”的战线已经拉长了,并不是一天,可能是三天五天,甚至今年我看从1的月初的时候,就已经拉长这个战线了,就是半个月或者多长时间,可能未来“双十一”只是一个概念,而不是一天的销售额。

  去年的时候,京东一天的消费占到全年的1%,天猫占到了7.5%,相对平时是高的,所以这一天的需求还是相对来说是比较增长旺盛的。我的看法就这些。

  许光建:我也发表我的看法,“双十一”是很有意思的一个现象,应当说中国特有的,因为别的国家哪有什么光棍节这回事,所以我觉得电商就这么很有创意的搞了一个活动,所以反过来说明什么呢?“双十一”本身说明消费是没有止境的,比如说创新是无处不在的,任何一个创新的,不论你说它是将来怎么样,但现在这几年确实是一个新的热点。那么全中国老百姓,都憋着劲,在“双十一”这个点要买东西。我觉得还有一个,一个是大家一个叫什么呢,群体效应。互相模仿,互相影响,这个很重要,你买我也买。第二个它确实有价格低廉,价格战,把低价搞到这一天上去,搞这一点上去,确实能够促进消费,拉动消费,这是我们中国的电商行业值得肯定的值得表扬的创新点,很好。

  那么应当说我也观察了一下,像这个电商网上购物,在我们中国发展特别快。所以我们郭老师也讲了,去年一年的发展比一般的消费要快很多,高很多,现在也很高。那说明老百姓不是不想消费,是想找一个好的渠道,好的方式,电商的潜力我觉得还远远没发挥出来。特别是刚才您提到的三四线城市,还有农村呢。我记得京东有一个口号,在每个农村要开网店。

  我看到网上有一个文章,我们的邮政部门要在我们的每个小区开一个什么点,我觉得这也是电商有很大的发展潜力,有没有替代作用,肯定是有的。因为在一定时间内,比如说像买书,买书这个书店,现在受到的冲击最大。还有比如成型的,不需要去当面看的。多种化的,质量的什么没有问题的,包括电视产品。网上确实把实体店冲的差不多,所以现在有的说书店,像咱们比例子说,北京市海淀区有个图书城,靠北大的西南门,原来很红火,现在你看哪有卖书的啊,那些年轻的人没有在书店去买书的,都是在网上。所以这个替代率,我觉得七八十都不止。所以我们一般人买书,到网上去看的,出版社有什么书,去网上看看就行了。到书店去买书很少,所以我觉得替代性是有的。但是同时确实拉动了消费。

  因为这种方式怎么说呢,让你觉得我也想试一试,每个人都想试一试,年龄大的也想试一试网上销售,所以网购不分男女不分年龄了,大人小孩都在网购,城市农村都在网购。电商是一个新的消费点,是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但是还有其他的很多的方面值得探讨的。

  主持人:特别是现在电子商务,已经成了消费领域,乃至于一个经济运行新的经济现象。从而说电商的营销模式比较传统的来讲,应该脱胎换骨的,这个词我感觉是对的,脱胎换骨。那么在这么一个新的经济现象,刚才我们又谈到了“双十一”,那么我们怎么看这个新的经济现象?这种现象对未来的消费,它会带来一些什么新的变化,或者对为消费,它会有什么引领作用?

  杨英杰:就电子商务现在真是一个新兴的,就是人们为了简便化,便利化自己的生活,正好商家适应了人们的需求。我记得最初刚开始什么时候,就是2003年非典那一年,从那一年人足不出户,恰恰反而促进了,我如果这么看的话,我们具体这个数据统计我没有,恰恰推生了送货上门的服务,我记得很清楚,当时我们处理电子办公内容,后来大家都觉得哪也不能去了,干脆就通过这种方式。

  如果从那算起的话,恐怕也有十几年的发展。那一年我觉得是特别明显,人们也适应了,慢慢的适应了这种消费习惯。一旦消费习惯养成之后,改变是很难的。这样对实体店的冲击,你刚才说的实体店,有的甚至买衣服买鞋子,看好了之后再回家上网再买,你看中关村电子城,好多都关门了,通过这种方式,对咱们现在整个的消费结构产生了很大的冲击,而且对其他的衍生的,你比如说物流,同时这个衍生的一种需求。物流的同时,它对于公路,对于你比如我们的收费站,同时由于物流不畅,需求那么多,肯定有呼声你就反映到上层,那么你这个变化,这一连串的反映,你意识不到,它会对社会,对我们的生活方式,甚至生产方式产生多大的冲击。我们现在看,还仅仅是初步的,未来它会是怎样,我们现在很难预测。

  郭召芬:现在互联网可能在消费领域里面,就是应用的比较广泛。就是我们比如说支付也好,我们的生活服务也好,商品购物也好,这些可能我们是切身体会的,互联网+改变了我们。但是未来的话,在互联网+的这个政策下,我觉得互联网不单单在消费领域,可能在生产领域,或者说会在其他的领域里面应用的越来越广泛,对于我们未来的经济结构调整,经济结构升级,应该是会产生深远的影响,但是这个影响可能就是,我们会各个产业都会在互联网+,或者说是在移动互联网,还有就是现在的大数据,还有就是什么定位系统这种,就是现代信息的技术引导下,可能未来会发生一个翻天覆地的变化。

  主持人:特别是现在电子商务,它整个发展会带来人们消费习惯和消费结构,人性化、个性化的发展。这种发展其实我们如果说,它时间长以后,这种大数据的作用,它对每个人的消费习惯能够定制化以后,它其实又会对生产反过来带来一些促进作用。我们现在说工业4.0,其实它就是一个定制化的生产。这种定制化的生产呢,和我们现在这个电子商务以及我们的支付方式的一些变化,它是互联呼应的,这种生产消费结构,可能在未来这种个性化的生产,个性化的需求,个性化的一些其他的消费,可能会改变现在的大众化的消费模式。

  郭召芬:对,最近出台了政策里面也提出来,我们下一步可能会在工业革命里面,会推动就是规模化的定制生产,现在的3D打印这类型的新型技术,可能未来你需要什么,它就根据你的需要去制造出来的,并不是说现在规模化的千篇一律的东西,统一的东西。所以未来的消费也好,生产也好,应该是会有一个质的变化吧。

  许光建:我觉得电子商务对消费的推动,或者创造消费的作用,应该是怎么讲都不为过,但同时也能看到,它也跟我们的监管,政府的政策带来一些公共管理,公共政策的一些问题,一些挑战吧不叫问题。你比如说电子商务这个质量,“双十一”期间,现在没到“双十一”呢,国家发改委监管部门提出来的,要防止在“双十一期间,价格欺诈。

  比如“双十一”打五折,实际上原价多少钱呢,那都搞不清楚的,你原价很高,你打了50%,70%,你虽然减价了,但是这样损失了消费者的切身利益。所以在这种情况下,你怎么来,政府通过什么样的方法了解市场,了解真是的消费情况,真实的定价,让政府的监管能到位,我觉得确实是一个挑战。

  那么还有呢,比如说像质量,我们说现在一般电商的一般都是那些,我们说标准化的商品,但是现在越来越多的,定制的可能就不是标准化的了,是个性化的东西。那么这种情况下,你说我定制东西是什么,我买回来的是不是那么回事,就会有一些纠纷,怎么来保护消费者利益,我觉得对我们政府的有关部门,市场监管部门是一个很严峻的挑战。那就要求政府要学习电商,要了解电商,我们的政府部门的干部,公务员应当说都应当去亲身去当这个消费者,去买东西,然后体会到是这么回事,否则我们的监管有时候就搞不清楚,不了解实际或者脱离实际。

  郭召芬:现在监管是一个,应该是在整个管理中的大问题,你像往年我们价格欺诈是一个,市场竞争是一个,就说这两个,还有假冒伪劣这些。可能每年的“双十一”也好,或者平时我们网购的时候都会存在的。并且这个是,我们怎么能够让这个电子商务或者是网购医疗器械企业,能够促进我们国家的产品质量的提升,打造更多的这种中国品牌,这应该是一个长远的路。

  许光建:还有像刚才提到的支付问题,现在的便利支付很便利的支付,但同时也遇到了一些问题,像信用卡,我们的支付工具被盗刷,支付问题也不是新的问题,随着政府有关部门,以及金融监管部门,怎么来保护消费者利益,我觉得这肯定是跟原来实体店的时候不一样,我们现金交易,或者是刷卡在机器上刷卡,现在输个密码就把东西买了,所以很容易出问题,如果说相应的基础设施跟不上去,金融服务的基础设施跟不上去的话,恐怕这些金融的风险,消费者利益的保护,就会成为一个,安全性就是一个很大的问题,所以这个实际上就是电子商务好像是个消费,实际上对整个国家,我们很多的方面,包括金融基础设施,包括金融监管,包括我们的质量监管,价格监管,市场监管都提出很多的课题,其实是搅局者。

  主持人:是搅局者,其实也是促进者,或者说拉动者。现在要想进一步释放消费力,让老百姓能够消费,敢消费,愿消费,我们就要不断地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在这个问题上,因为这些年其实从国家的层面也做了大量的工作,“十二五”以来,我国城乡居民人均可知支配收入年均增长9.5%,应该说幅度还是比较大的,尽管这样应该说我们收入的水平,还是偏低的,潜力还是很大的。那么在这个问题上,如何进一步增加人民的收入水平呢,各位有没有什么研究,有什么高见?

  杨英杰:其实这个问题,这是个大话题。因为国家国民生产总值也好,人均收入也好,但是到2020年要翻一番,这个总值和人均收入要翻一番,确实人均要增长6.5%,至少6%才能保证问题,才能在2020年实现我们脱困的计划,这确实是个大问题,怎么增加人民群众的收入,收入是怎么增加的,其实还从生产来说,只有生产出来这个东西,人们群众收入才能增加。

  那么怎么能保证大家需要的东西能够生产出来,经济增长点在什么地方,我们现在搞这个。市场经济以来,没有说生产一件东西,是政府决定这个东西能不能,将来会有很大的消费价值的,往往都是市场中某些点规定的。好像被人们转移的,突然被某几个人,甚至在某个时段发现的产品。其实像苹果手机也是一样的,不是说想要这种东西出现了手机,现在我们讲的还是回归到底。三中全会提出了在市场在配置资源方面起决定性的作用,也就是说你要生产什么东西,新的增长点什么地方,我们谁也不知道,政府不知道在什么地方,只能有一个宏观的规划。

  比如科学技术这方面,要通过体制机制不断优化。从方式上是可以有一种,我们国家整体创新工作,那从教育,从科技,从制度,从法制这方面,从市场机制这方面,进一步的完善,创造一个更好的氛围,像一棵小草和树一样,让大气候好,风调雨顺,至于说它需要什么营养,它自己从土壤里头吸收出来,它知道自己缺什么。

  杨英杰:对,这就是我们现在讲的,我们上市制度改革,我们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要把政府多余那只手砍掉,壮士断腕,总理一再强调这个,就这个,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一样,我把环境给你了,大众创业也好,万众创新也好,那么新的增长点,它就会不期而遇就会出来。新的增长点一出来,收入自然就提高了,不要想着是,老想着把收入怎么能提高,让老百姓自己想办法,自己创造环境,把这个良好的氛围,跟这个自然气侯是一样的,创造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政治生态,经济生态,创造好了,自然草就会出来,树就会长大,自然就会有这样的东西,然后逐渐这样的生态一形成,这样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局面自然就会蓬勃的发展起来,自然我们的收入就会提升,新的经济增长点就会出现。

  许光建:我觉得您提的问题很好,就是说促进消费,让消费在经济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这是很重要的。但是这里边呢,可能收入最重要的,没有收入增加,恐怕消费是一个难度。可是除了增加消费以外,还有很多的因素,实际上我们说是政府可以做的。

  第一个就是社保,我们知道我们一说这个人,有些人不敢消费,他怕将来怕生了病以后,老了怎么办,有一种不确定性,其实社保完善社会体系,就会使得人们将来不会考虑那么多将来的事情,就会把当前的消费有更多的钱用来当前的消费,再一个呢就是我们讲到,比如说吧,你过去买房子,你指望用收入买房子根本不可能,房地产发展这么快,大家居住的条件改善这么多,靠的是什么呢?归根到底靠的是经济的增长,但同时靠的是技术创新,我们现在有房贷,有抵押贷款,没有房贷没有金融支持,我估计我们在座的恐怕各位都买不起房子,也不可能买房子,这就是一种新的融资体系,融资制度。

  那我们说可以贷款买房子,贷款买车,所以这一点还是做的不够的,还是有余地的。比如说像大学生读书期间的贷款,现在只是给家庭贫困的待遇,作为政府扶贫性质的。实际上,如果说我们换一个角度,让每一个人上大学以后,不要管他的家庭条件怎么样,他想贷款可以贷款,政府对我们的金融结构,每个人都是一样的,那我想这个群体,每年七百万的学生,很大的群体,消费的欲望是非常强烈的,但是现在都是靠父母,一旦靠父母的话,我们自己都知道,年轻的时候跟父母要钱不好意思。所以消费肯定是没有很多消费的,所以现在可以贷款,将来自己挣了自己还,那消费就会有很大的增长,所以这应当是潜力巨大。

  还有一个我们说,你消费很多的东西,是政府给你花钱,政府给你创造条件花钱。比如说现在国家提前足球,要踢足球的话要有场地啊,像北京市的一些中学,都没有足球场,需要政府来想办法。比如把一些工厂不怎么用了,那你就把它改造成足球场,或者创造一些比较好的居民区。这些等你政府提供一些基础设施和基础条件,我觉得是政府在改善或者说升级消费环境方面,消费基础设施方面,应当说还有很大的任务要做。

  最近我看一个报道说,看国家要准备改造城市的老旧小区,因为现在很多的老旧小区没有电梯,那很多年龄很大,原来分房的时候可能就四十来岁,现在六十多岁了,甚至八十岁,上不了楼,这样的人生活很困难。现在的小区怎么办,所以提出来要改造老旧小区,这就会使这些老百姓,他生活更加方便,实际上既是一种投资也是一种消费。我们说年龄大的老人能够下楼,能够参与社会活动,这个非常重要。这个应当说,我觉得政府更多的是要在消费环境,消费条件方面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

  郭召芬:怎么扩大消费,我们可能就是能力跟消费预期,可能就是决定性的因素,收入首先是有,然后消费预期,我预期需要资金来大规模资金支出了这种压力,那我的消费会不会没有,这两种情况下,我可以安心的消费。这是第一个。

  第二个就是说,我们可能除了有消费能力的,消费预期了,但是还需要需要满足我消费的这种商品,主要我需要的商品,比如我需要有机的绿色的,智能的,或者高端的商品,这种商品的有效供给,我觉得是我们现在社会,现在为什么境外消费卖的这么严重,就是我们国内的有效供给不足,导致了高收入群体他们消费大规模都到国外了。这几年自贸区的建设呢也在探讨中,怎么能够保证消费回流呢,也在摸索线。但是除了自贸区的探索,但是我觉得在有供给这块,我们国家还需要有制度保障,或者说引导来提高这种供给的生产能力,还有就是质量的保障能力,这方面是要加大这种,就是投入的力度,这是第二个。

  第三个,主要是我们还有一个就说是我们的流通基础设施,应该要加大投入。之前也流通,应该是制约消费的这个关键的最后一个环节,以往我们都提出了最后一公里的问题比较严重,现在在市场竞争机制下,我觉得近几年,在电商或者是物流的推动下,最后一公里的问题,目前可能还是一个制约因素,我们怎么能保证生鲜商品,或者是实时性的商品,我们能及时的送到消费者手里,也是需要在流通基础设施建设方面,需要加大投入的。这是第三个方面。

  第四个方面,要有充分的创新的能力,大众创新也好,或者是我们的模式创新也好,我们政府创新的能力可能,就是不断地消费模式的创新,比如线上线下的创新,可以推动服务消费大规模的增长,原来可能是就近的服务消费来满足,现在可能通过线上线下,需要美容美发,或者需要厨师上门,这都把我们的服务消费,或者消费的规模在扩大,所以这些方面可能都需要,不断地在探索吧。

  主持人:我们刚才探讨了好多“十三五”规划建议里面,关于消费的一些问题,其实这里面的话还有很重要的一句话,就是我们要引导消费朝着智能、绿色、健康、安全方向转变。以扩大服务消费为重点,带动消费结构升级。就是这个消费结构的升级,在这个问题上,各位专家有什么看法呢?

  杨英杰:比如说这个绿色消费,消费这块比如刚才也谈到汽车消费,现在推新能源汽车,我觉得这方面是大有可为的,北京市它是最后不摇号了,只要申请这个电动汽车就可以拿到手,但是现在的制约因素太多,比如说电桩的问题,其实我觉得国家在这方面可以大有作为。还有一个电桩在城市的建设,现在高速公路上,你怎么能够合理布局,让开车出去的时候能随时充电,同时还有一个电池更换问题,这一点国家财政,既然国家财政我们现在已经有这么多钱,完全可以拿出一部分资金,针对生产厂家进行补贴,针对用户进行补贴,随时更换,这里面可以涉及很多很好的制度来。

  杨英杰:统一对这个电池有要求,有统一的标识,统一的格式。拿来装上去就能用,那么从财政,从社交方面,针对厂家,针对消费者有针对性的去补助,这个产业我跟你说大有可为,绝对的。有的城市已经可以,你比如有烧油的汽车可以买一辆电动车,甚至可以逐渐的替代,如果充电方便,上高速能够长距离,现在电池使用的年限受限,距离有受限,可以随时更换,及时更换,这方面可以,我觉得咱们确实应该财政部门可以好好的设计设计,针对厂家能够有针对性的,针对消费者针对厂家,可以有一定的补贴,刚开始可以有这种补贴,鼓励不断地更新技术,刚开始好多的高科技,都是政府发现这个方向之后,实施四点补贴措施。

  主持人:包括我们的节能灯,最早的时候也是补贴的,后来认识到了,不补贴了。

  杨英杰:而且对排放有非常大的好处,甚至这个发展方向,有可能对未来整个世界,它会出现一个产业革命,就这个新能源。

  许光建:我觉得在十三五期间,消费升级换代,中央提出要扩大服务型消费,服务消费。这是一个新的,我觉得是个亮点,因为现在的消费,比如说我们一般的日用生产品,好像差不多了,现在无非是换一个方式怎么购买,当然还有更好的,绿色的、安全的、环保的,还有很大的空间。但是服务消费可能是无止境的,我们说服务消费,其实是无边无境,你得搞多少服务去。

  比如说这个旅游,这个旅游真的是无边无境,书上说了,人的一生中必须去的一百个地方,我们中国有不止一百个,可能一千个地方,一辈子总想去看一看,就像我最近去新疆,就想去看看喀纳神湖是吧,但是没有时间,人一辈子真的真想去看看。这个也属于服务型的消费,这个消费以后肯定是,每个人的消费里面,每个人的开支里边,加的比重越来越多,所以从中等收入国家向高收入国家迈进,服务消费越来越高,我觉得旅游占相当大的比重。

  这一点我觉得国家已经可以说做了很多的部署,但我觉得现在可能,要在这个安全上面下功夫,或者说跟服务质量上下功夫,有很多旅游高高兴兴去了,不高兴的回来了,到那以后受气,或者饭吃不好,或者一个东西贵的不得了,很窝火。或者打个车上去,跟司机打架,服务质量不好,影响老百姓的感觉。所以这个领域,要把服务消费往上提一个档次,能发挥更多的作用,可能对我们的消费环境,消费权益保护提出更高的要求。这个确实是现在网上边暴露的很多,我觉得有关部门应当引起足够的重视。

  主持人:避免让我们的游客在旅游的景点吃添加饭,避免坐这种宰客车,确实是个大问题。

  许光建:我最近刚跟同学一起坐车,坐高铁到外地去搞调研。后来我下来问他们,我说你们吃的什么饭啊?他说吃了饭了,我说多少钱,我喜欢问问价。我说多少钱,他说七十五块一盒饭,我说这么贵啊,我从来没吃过这么贵的饭,他说那四十五的没了,五十五的也没了,就有七十五的,你吃不吃。所以我一听,高铁七十五块钱一盒饭,确实很高,怪不得老百姓出门都带方便面,这个是监管部门和有关的服务行业,应当有一些这些意识。

  主持人:包括我们的金融服务,还有我们的各个方面,其实我们现在都面临着一个提升我们的服务质量,改善我们服务环境的问题。今天非常感谢三位专家,对当前经济形势透彻的分析和深刻的见解,因为我们国家应该说人口众多,再加上我们经济发展这些年应该说是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市场垄断非常大,消费不仅仅是经济增长的基础和引擎,也是我们未来发展的巨大的优势和潜力。如果说消费决定着经济行为的走向,从主动适应经济发展的新常态,必须发挥好消费对增长的基础作用。最后还是希望每个人说一句话,来对我们这个整个未来的消费,也可以说一句你的分析,也可以说一句祝愿,来结束我们今天的访谈。

  杨英杰:中国的消费潜力无穷,关键在于消费环境,消费制度能否有所改善,消费的生态能否有所改善。

  郭召芬:这几年来,就是消费一直是保持一个比较稳定的增长,现在呢就是说,我们便利消费、学会消费、安全消费、健康消费这些,还有我们的服务消费,我们希望未来都能够实现了。今年总体消费的情况,因为我是做消费分析的,就今年总体的消费情况是相对比较好的。在“三驾马车”里面,全年保持了一个平稳回升的势态,现在是前三季度是10.5%的增速,预计全年应该能达到10.6%。在未来,医疗器械企业我们认为消费应该还是会保持一个稳定向上的增长情况吧,消费对经济的贡献率也应该是能够达到50%以上,处于消费拉动的第一位。谢谢。

  主持人:没钱多挣钱,有钱多消费。再次感谢三位,来到我们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和经济日报新闻客户端联合主办的“经济圆桌”节目,与我们的广大的网民一起分享你们的真知灼见,谢谢!

  主持人:“汇聚学界智慧,把脉中国经济”,欢迎大家收看由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和经济日报新闻客户端联合主办的“经济圆桌”节目。今天是经济圆桌的第一期节目,我们聚焦刚刚公布的前三季度经济数据。我是主持人崔书文。今天非常高兴邀请到国家统计局中国经济景气监测中心副主任潘建成,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长李佐军,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宏观经济研究室主任牛犁。

  今天上午国家统计局发布了三季度经济数据。前三季度GDP增速为6.9%——“跌破了7%”,这个增速也是2009年二季度以来GDP首次“破7%”,引发社会各界地关注。三位专家如何看待6.9%,是短期波动,还是今后经济发展的新常态?

  潘建成:很多媒体都采用了“跌破7%”的说法,把7%看成一个很重要的关口。经济运行不是跳跃式的,而是具有连贯性的。6.9%的增速依然延续了经济持续增长、温和换档的趋势。所谓换档就是经济增速逐步从高速向中高速转变的过程。

  7%到6.9%的降幅有多大的影响?实际上2014年GDP增长7.3%,今年一季度和二季度增长7%,7.3%到7%是一个换档,7%到6.9%也是一个换档,而且7到6.9的变动幅度只有0.1个百分点,换挡更加温和。

  总得来说,6.9%的GDP增速仍处于合理区间,它是整个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所必然发生的过程,而这个过程目前来看非常正常,不用大惊小怪。首先,经济环境复杂。我国经济处在三期叠加的特殊时期,实现6.9%的温和回落非常不易。其次,民生得以改善。老百姓收入前三季度增速比上半年快快0.1个百分点,整个社会的就业情况稳定,调查失业率稳定在5.1%左右。经济数据背后结构性的变化很积极。

  李佐军:6.9%的增速比预期要好。不要过分在乎GDP增速小幅度变化,过分解读没有必要。纵向来看,根据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经济波动的情况来看,很多年份曾经跌至3%左右,也没有出现太大问题。横向来看,在经济危机时期或者在经济低迷的时期,一些国家甚至出现零增长或负增长,也没有出现太大问题。

  中国经济现在处于经济增速换档的历史时期,很多对GDP降速的担忧并不是在数字本身,而是其背后可能暗藏的风险。这确实是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持续下跌意味着什么?中国经济底部还没有探明,过去三十年的调整基本上是周期性的波动,即还能回到原来的高度,而2010年之后的经济调整,我们称之为经济增速换档或者叫经济发展阶段转换。现在看来“底部”还没有到,6.9%只不过是换档的一个过程。

  牛犁:6.9%的经济增速高于预期,亮点频现。尤其服务业表现突出。过去一段时间,股市出现大幅调整,对于金融服务业整体下拉作用应该说比较明显。可是前三季度数据显示,服务业增速达到8.6%,说明信息消费、网购所引领的现代服务业增长势头非常突出。

  另一方面,制造业当前面临着很大减速下行压力,单也不乏亮点。譬如新能源汽车,机器人,高铁机车等增速都达到两位数的增长。但是这些领域占比低、体量小,尽管速度很快,但对GDP的支撑有限。也就是说,新兴产业的增速还不能弥补传统产业的下调,所以制造业整体仍呈现走低趋势。

  主持人:总理在主持召开部分省(区、市)负责人的经济形势座谈会上,对当前中国经济作出了6点判断,其中第一条提到现在中国经济总量达10万亿美元,是世界上第二大经济体,在这样的体量下实现7%左右增速实属不易。这句话该如何理解?

  李佐军:第一,中国经济正处于经济换档过程,换档还没有到位,中国经济要在下行的过程中维持相对稳定的增长,这本身就是一件难事。

  第二,目前中国经济社会积累了很多矛盾,需要做系统的集中处理,处理矛盾的同时又要保持经济增长,医疗器械企业这本身就是一个高难度的平衡艺术。比如说现在面临的地方债务压力大,资产价格偏高,银行不良资产上升,产能过剩,人民币汇率变动等问题躲不过去,要处理,要协调。

  第三,2008年国际经济危机爆发之后全球市场总体低迷,造成长期维持我国经济高速增长的“三驾马车”中的出口动力不足,其他“两架马车”消费和投资就成为主要力量。

  第四,中国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在大体量、高基数上再实现7%左右的增长,比过去实现10%或者10%以上的增长难度还要大。

  从这四个方面出发考虑,我们可以理解为什么6.9%的增速来之不易。我们要适应经济发展大势,适应中国经济增速换档现实,对经济增长的预测实事求是。

  牛犁:目前我国经济规模大概有10万亿,而全球也就77万亿。按去年数据计算,7%左右的增速大概有8千亿美元的增量,是世界排名20位左右一个国家的总量,也是我国十几年前经济总量的规模,所以说,我国的经济增长是对世界经济的重要贡献,仍是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随着体量越来越大,增速边际递减,这是符合一般性经济规律的。

  潘建成:我从三个方面说说为什么6.9%的增速来之不易。首先,全世界差不多99%以上的国家经济增速度是低于中国。其次,我们在完成换挡的需求,面临巨大的压力下,保证了民生的持续改善。第三,在复杂的经济环境下,我们保证了温和回落,没有出现巨幅波动,还积极促进了结构优化和动力转变。同时我们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在生态文明方面,北京今年以来的蓝天次数比以前多,这说明资源环境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改善。

  主持人:谈到拉动经济的“三驾马车”,现在从数据上来看,投资的增速是在下降的,进出口总额在下降的,所以现在我们中国经济确实处在这个新旧动力转换过程当中,旧的动能在衰减,新的动能在培育过程当中,这可能是一个艰难的一个进程,这个过程可能必然会带来一些阵痛,所以问问牛主任,在这个新旧动能转换过程当中,您觉得有哪些新的亮点,目前还有哪些问题?

  牛犁:应该说我们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以来,我们原来更多的是利用劳动力、土地、资金,各种要素的低廉这样一个比较优势发展的,是投资主导型的经济。另一方面依靠的是我们后发优势,追赶先行的发达国家,而发展的是出口导向型的经济。所以我们从“三驾马车”的角度来看,投资和出口毫无疑问是拉动增长的最关键的这个力量,而消费相对而言是偏弱的。而现在来看近几年这个比较优势在不断的丧失,我们的后发优势在慢慢地削弱。尽管我们还有很大的空间,但是毫无疑问跟以往来比的话已经在不断缩小了。所以包括投资,持续快速增长的阶段已经明显放慢了。

  再去追溯的话,就追到我们人口结构的变化,使得我们储蓄率开始下降,既然投资力也开始下降,资本积累这个要素对增长的贡献是要逐步减弱的。

  再从出口的角度来看,我们出口的许多比较优势在慢慢在削弱的,劳动力成本快速上升了。地价,因为城镇化,因为房价推升了。资金成本,因为是国内的利率,工业的价格负重更厉害,所以实际成本是很高的。那么汇率呢,我们汇改以来人民币对美元升值了30%,包括最近一次性的贬值以后还是超过30%的,这也就是说你卖的东西跟原先一点都没变的线%多了,所以出口的竞争力肯定是在下降的。再加上资源环境代价,企业要承担的负担比原先增加了。再加上外部国际环境,金融危机以后人家在搞再工业化,对这个需求是在减弱的,这个比较优势更加显著一些,所以这样一看的话我们出口的这样一个增速,现在已经是发生了重大的阶段性的一种变化,给我们的经济增长的这种路径特征也是完全类似的这样一个情况。

  像“入世”十年我们出口年均增长20%以上,是世界平均贸易水平的两倍,这样一个概念已经是不复存在了,特别是随着我们近几年已经贸易总规模都成世界第一了,进口出口单独算也是第一,那么这样就是说我们的总量实在太大,在之前的话我们发现发达国家老给我们“双反”,反倾销反补贴,可是到现在发展中的新兴经济体,甚至我们的铁哥们他也要给我们采取一些“双反”措施,因为我们的体量规模实在太大,而且如果说人家不采取一些相应的保护措施,我们对他们的冲击影响面还是非常大的。

  那么基于这样的国际环境显然我们的出口增速比较乐观的,说接近于世界贸易的水平就不错,而像今年的话都变成负的了,出口都是下跌1.9%,进口当然因为价格因素下跌15%这样一个水平,所以现在来看我们大的这种政策的调整方向思路这也是非常明确的,我们是要扩大内需,要尽可能的让消费来起到经济增长的基础性的这样一个作用,而且这几年来在国民收入分配当中就是居民的可支配收入比例是在提升的,所以为我们后续的消费发挥更重要的作用也是带来了一个良好的基础。

  当然这个就是说从三大需求这个角度来看是这个样子的,当然从这个终端需求的增长动力的角度,衣食住行,我们住行经过井喷式的增长得到了极大的满足,当然比如说城镇居民的房子2013年的线套了,接近于饱和的水平,可是还有2.7亿农民工至少在城里还没有房子,而且就是包括常住人口在内我们才54.8左右的一个城镇化率,将来要稳定下来起码到要到70%左右,所以还有一部分人是要进城的,所以从这部分角度来看我们需求提升的传统的空间也还一些。那么新型的前面我们讨论的时候已经提到了,就是说享受型的,娱乐型的这几方面表现还是比较突出的,那么现在恰恰在这样动力切换的过程当中,就是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和压力。

  主持人:所以关于新旧动能的转换,潘主任,您认为有哪些新的亮点,还存在哪些问题?

  潘建成:我认为这里边提出的新旧动能的转换,我觉得非常好,而且我个人特别想讲这么一件事情,就是你这里提到“三驾马车”里面投资和进出口都下降,实际上是作为一种危机,一种压力来说的是吧,那我个人更倾向于说中国的危机就是“危险和机会”,就是他这个危机其实也带来了机遇,也就是说正是因为旧的动能的衰竭才催生了新的动能,如果说旧的动能很强劲的时候新的动能不会产生,而新的动能我们说更加的可持续的,更加的绿色,更加的科学,而旧的动能在很大程度上它是粗放的,代表了资源过度的度消耗,环境的破坏,因为投资,依靠大量出口。所以我想说正是因为有这样巨大的压力,正在逐步的催生新的动能的产生,那么我们说出口压力越来越大,你看我们出口数据显示出来一般贸易的比重在持续的比较快的上升,最近这些年,到今年的前三季度我们可以说一般贸易占的比重已经比加工贸易的比重多了20%了,多了20个百分点,我们应该有印象,若干年前我们一直很难,中国的出口主要是加工贸易,两头在外,污染留给自己,把产品卖给人家,这样一个赚取微薄的加工费。

  但是一般贸易,一定程度上,当然不是说完全,反映了我们自主产品的比重实际上在上升,所以这是压力情况下,就是你出口国际市场,已经是全球经济老二,出口老大,一般贸易的出口老大,在这个环境下,你把这个份额,这整个蛋糕就这么大,你再想多拿份额很不容易的。这个时候中国的出口结构在优化在改善,我们的质量在提高,所以这就是一个非常有利的转变。

  投资也是一样,我们发现投资越来越不行了,产能过剩越来越严重,这个时候重新驱动力显现了,为什么?因为过去投资非常好的时候,把钱砸进去投,有的是土地有的是资源,砸进去马上就能赚钱,这个时候谁去创新?因为只要是谁出钱快谁就能赚钱了,这个时候讲的是速度,讲的是拼谁能消耗资源,拼谁能够速度快,但这些不灵的时候逼得企业需要想办法,我需要琢磨怎么投投什么,怎么去使用,那么这个时候创新难。我们知道2014年中国的R&D占GDP的比重第一次达到了2%,那么全世界有这样一个规律,就是R&D占GDP的比重达到2%的时候,这个国家的创新进入活跃时期,我记得美国是上个世纪50年代,欧洲是60年代,日本是70年代,差不多是这样一个规律,就是他这个国家整体进入创新的活跃期,那么或许中国今天在这样一个“三期叠加”的这样一个倒逼影响下,在刚才我们说旧动能衰减的这样一个压力下,真的创新的动力开始显现,所以我想说这正是一个危机的典型的诠释,就是我们遇到危了,但是同时我们机遇真的也来了。

  李佐军:我首先要想表达的一个观点是我一直认为“三驾马车”就不是经济增长的动力,“三驾马车”只是国民经济增长总值核算中的三个组成部分,“三驾马车”只是经济低迷时期或者箫条时期通过印钞票,通过政府的投资来拉动经济增长的短期的手段而已,是有巨大的副作用和后遗症的手段而已医疗器械企业,它不是经济增长的动力。真正的经济增长的动力只能来自于我经常提到的三大发动机,制度变革,结构优化,要素升级,也对应着新一届领导反复强调着改革、转型、创新三个方面。

  那么为什么这么多年来大家一谈宏观经济,一谈经济增长就拿“三驾马车”来说事,这因为我们这个GDP等于这三个组成部分,但如果说GDP的增长由三驾马车来拉动的话这叫循环论证,本来他等于这三个组成部分,其实是这样的。那么为什么大家一直在这里面答不出来呢?这与我们经济学理论的一个缺陷有关,有什么样的缺陷呢?在我们宏观经济学里面有短期总供给,长期总供给,有短期总需求,但是没有长期总需求这个概念,我们说的“三驾马车”一般讲的短期总需求,一开始论证他说长期他不考虑,他只是考虑我们目前实际的这个总需求与潜在的经济增长力支撑的总需求不一致,他这个都是一个短期的,要想解决短期总需求不足,所以要通过政府的干预来实现,实际上还应该对应着短期总需求,你还要有一个长期总需求呀,那这个理论现在是没有的。我们这个模型他没有长期这种需求选项的。

  那么长期总需求实际上也是由出口投资消费这三个方面来组成的,长期的总消费取决于什么呢?应该取决于劳动投入,供给力,还有消费占收入的标准,还有商品的价格这几个主要因素。长期的总投资是取决于收入中的投资比例,预期投资回报率还有利率这些因素,长期的总出口他是取决于预期的出口额,还有就是出口产品的竞争力,这个也可以用国外消费者单位货币的能购买的同值商品的价格,或者倒过来就是同值商品的价格还有人民币的汇率,那目前这个价格是没有的,大家一说都是短期的消费,我们社会因素,短期的投资就是我们国内资产投资。

  实际上我刚才说的这一些影响长期的三个方面的因素,这些最重要的,这一系列的因素里面最核心的是三个指标,工资率,预期投资回报率,还有出口产品的竞争力,而这三个核心因素它又取决于什么呢?它就取决于我刚才说的制度变革,结构优化,要素升级这三大发动机,或者说改革转型创新。

  这三大发动机它也是长期影响长期总供给的因素,长期总供给我们用生产因素还是可以表示,因为长期总供给它是取决于我们资本投入劳动投入全要素生产力,关键是全要素生产力又取决于什么?还是我刚才说的这三大发动机,所以长期总供给跟长期总需求这是对应的,短期总需求这三驾马车应该跟短期总供给是相对应的。短期总供给应该跟我们GDP用输入法来表示的,应该是等于工资总额加上利息总额,地主的总额,利润的总额和税收的总额,这样总共加起来是叫输入法计算的GDP,他应该等于那“三驾马车”从支出法是相等的,这是短期的一个概念。

  短期的总供给和总需求,要非要去要把它拉动的话,实际上短期唯一能做的就是印钞票就是政府投资,而恰恰这些东西有巨大的副作用和后遗症,他不是经济增长的真正动力,只是抚平短期中期波动,只是因为在经济箫条的时期,投资者消费者对未来比较悲观的情况下,然后政府用这些手段来托一下经济,但是它绝对不能作为我们长期经济增长的动力,它怎么能是动力呢?动力只能来自于我那三大发动机,所以我一致反复论证这个问题。

  就按照这么一个框架来讨论提的这个问题的话,那我们过去的投资也好,出口也好销售也好,这“三驾马车”的动力如果下降,那正常啊,你本来就是不应该作为平常拉动经济增长的速度,你只是特殊时期的手段,他下降他是应该的,当然这个是等于GDP的,你就是循环论证,那我们就要靠这个三大发动机,改革转型创新,从三大发动机的目前有什么亮点呢?

  恰恰目前有很多亮点,比如说改革,十八届三中全会之后正在全面的推进,深入的推进,加快的推进,“顶层设计”不断地推出,一些重点改革正在推出新的进展,这些改革要产生完全的效果还需要假以时日,从转型来看也推进了很多,淘汰落后产能正在进行中,很多新型的产业,新的产品新的业态正在形成之中,这次亮点从创新来看,我们也正在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创新驱动,互联网+等这都是亮点,当然这些亮点还需要我们继续的努力。

  那我们现在遇到了什么问题呢?培育这些真的经济新增长的新动力遇到什么问题?也还得要从我刚才说的三大发动机每一个里面遇到了什么样的障碍。

  比如说改革现在遇到什么障碍,就是改革的积极性的问题。企业也好地方政府也好或者其他任何主体也好,改革是要有积极性的,正因为如此最近中央也开始意识到这个问题了,怎么来激化企业家创新的积极性,花费企业的精神,发挥企业家的精神,怎么来允许地方政府施策,调动地方改革的积极性,这个是我们现在要解决的一个问题。

  从转型来看现在面临最大的问题要淘汰落后产能,淘汰落后产能现在遇到很大的代价,那么这个问题怎么来化解,怎么来平稳过渡。

  从创新来看,创新也是需要有投入的,创新是有风险的,那怎么来解决这个问题,那只有把这些问题解决之后把这改革转型创新这三大方面真正发动起来之后,我想做经济未来的持续健康的发展,就可以解决了。

  主持人:好,刚才我们谈到了这个宏观经济数据,接下来我们来谈对宏观经济数据的感受。现在大致就是说从企业层面听到的这种这个声音是许多企业现在生产经营比较困难,这是一个感受,但是从老百姓的这种其他一些方面呢,会感觉到经济充满活力,那比如说我们现在这个“双创”非常活跃,然后新增加的这个企业登记数量现在增长的速度非常快,再就是消费,一些新业态也非常活跃,刚刚结束的十一黄金周,旅游非常火爆,我们消费都非常火爆,所以就是感觉对这些这个从老百姓的感受来看的话好像是存在一些反差,想请问潘主任,您怎么来看待这种反差或者有一些数据和感受还不太相匹配,怎么看待这种情况呢?

  潘建成:我觉得表象上的这种不匹配实际上还是体现了我们中国经济这些年来发展的一个基本的脉络,这个脉络就是其实我刚才讲了,增长的放缓的过程中结构分化更加地明显。

  今天的中国经济就处在一个巨大的分化的状态之下,那么这个分化就表现在你刚才说很多企业感到很难受,但是老百姓似乎他的生活还是很这个很活跃,对吧,旅游还是很火爆,那么这个反差,其实正是这种反差要让我们思考,我们究竟要干什么,我们是要每个人都像企业一样去关注生产吗?还是我们要就像普通老百姓一样关注我们的生活,其实生活才是整个社会经济发展最本源的东西,就是它是最终的。

  那么当你的生活最终的这个生活的消费从经济学上来讲,它这个层面是平稳的,是活跃的,在这个情况下你的生产出现了比较大的困难,很大程度上不是因为你的消费有问题,而是生产有问题,而这个生产的背后他之所以痛苦是因为他的价格在不断跌,连续13个月价格在跌,历史罕见,PPI,价格在跌,另外其实老百姓,包括农民工,工资还在涨,所以收入还是在涨,所以对于企业来说压力痛苦是自然的,因为我卖出去的东西持续43个月在跌,三年多在跌,那么我要付出去的成本还在增加,所以它的利润受到挤压那么他就很痛苦,在这样一个这个过程中我们要分析它的根源,这个根源是什么?价格跌为什么跌?竞争激烈,竞争为什么激烈?生产同类产品的企业太多,为什么?因为产能过剩。为什么产能过剩?是因为过去投资增长过快。

  刚才这个李所长讲的这个我非常赞同,就是你的这个鼓励投资带来的结果就是今天这样一个结局,就是出现今天这样一个表面上不匹配的这样一个现象它背后的根源,就是我们大家都投资都很痛快,那短短的时间大家都很痛快,但是今天我们终于尝到苦果了,所以在这样一个不匹配的过程中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谁更重要。所以这是我想说的,其实消费是平稳的,表面我们经济发展的速度是适当的,而消费的平稳前面加上就业的平稳,说明就业,经济增长速度,这个速度对企业来说他受不了,说明什么?说明他的产能过剩太大需要消化。

  这个时候我想说我们看到经济分化明显在行业上充分的体现出来了,与消费相关的行业景气还是很不错的,我看了一下,比方说这个食品,现在的景气度很高,饮料,包括酒类都还不错,茶都还不错,那么医疗是高景气度,与老百姓相关的,是高景气度,纺织服装也是比较平稳的,竞争非常激烈,也还是比较平稳的。但是那些资源性产业,以及资源密集型产业,煤炭、石油、化工、钢铁处在非常困难的境地,这是一个巨大的分化。

  所以在今天我分析经济的时候我个人觉得要小心平均速所掩盖的事实真相,在有些时候平均素它不能充分地说明问题,而我举一个最极端的例子说在你的面前有两桶水一桶是一百度的开水,一桶是零度的或者略高于零度,因为零度是结冰的,差不多零度的水,然后一个脚让你放到一百度的水里面,一个脚让你放到零度的水里面,它的平均温度是50度,你会觉得这个平均温度让你很舒服吗?不会,因为现在在这个时候平均数几乎没有解释力量。当然我说的是一个极端的例子,只是便于大家思考在今天这样一个分化的时候,我们既要用平均数看看你的比较变化情况,但是更多的时候你要比较这个内部结构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的差异,以及形成这些差异的原因,以及这些差异变化未来的趋势。

  主持人:想问潘主任一个比较具体的一个问题,刚才您谈到新业态发展迅速,在新业态里边现在服务业发展比较好,新的增长的力量,也是未来发展的一个方向。现在人们关心蓬勃兴起的好多新业态,现在服务业在我们统计数据当中有没有充分体现出来?

  潘建成:你提了一个非常好的问题,也是给我们统计工作者提出来一个很重要的命题,就是如何完善我们的统计体系,为这个我们的研究部门,为我们的决策部门以及为我们的社会公众服务。中国的统计相对来说,我说这个工业的统计是完备的,服务业的统计相对比较薄弱,那么它有它历史的渊源,因为我们过去整个统计体系的建立是学习苏联的模式,苏联过去是重视物质生产,不重视流通和服务业的,所以我们,再加上我们的过去服务业本身也不发达,所以我们服务业统计目前是相对薄弱。那么相对比较这个,数据相对还有一些基础的是传统服务业,比如说社会批发零售贸易,交通运输业,还有这个住宿餐饮业,还有这个加上后来居民保险,房地产这些行业,那么我们在统计过程中把除了这些产业之外呢,那些服务业都归为叫其他服务业,其他服务业。

  潘建成:大的科目里叫其他服务业,所以我们平常很难见到,在其他服务业里面究竟装了一些什么,他们的数据是多少,这也是我们统计需要完善的地方。但是我告诉你,其他服务业里面包括什么,包括IT服务业,包括科技服务业,包括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租赁,包括融资租赁,商务服务包括律师会计师,这些服务,这些都是现代服务对不对?但是你平常很少看到这些数据,因为它全部装在其他服务业里边,但是我告诉你,现在其他服务业占整个服务业里面的比重已经超过三分之一,已经达到35%左右,是所有的服务业里面其他服务业是最高的。我们都知道平常划分统计一般说ABCD然后其他,所以这样的分法大家一般都感觉其他不重要,

  潘建成:比重最小的,但是基于我刚才说的这些理由,这些行业最近发展得很快,所以其他服务业已经是冲到三分之一,达到35%,其他的服务业,我刚才说的这些都是现代服务业,然后包括与民生相关的文化、娱乐、教育这些服务业,所以这些服务业其实就是现代服务业。这些服务业加上金融保险,这两个服务业的比重加起来已经超过一半,整个服务业的一半以上是这些现代服务业。我们这些服务业现在增长比较快,我只能说现在你看这些比较大的比重,你们看到的数据显示增长比较快,而且比重在不断的提高,这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我们说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但是我还没有办法具体地告诉你客机服务业怎么样,商务服务业怎么样,更不能告诉你会计事务所怎么样,律师事务所怎么样,但是我认为未来既然中国的第三产业比重已经超过第二产业,那么而且这个趋势在延续,所以我们的统计会更加高度的关注这些服务业的发展,尤其是现代服务业的发展,为社会提供更加详细的基实的这些可靠的数据。

  主持人:感觉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新的多元的业态发展可能对我们统计提出了新的要求,新的挑战。

  主持人:所以刚才谈到百姓对这个经济生活的感受有反差,李所长,你怎么看这种感受的反差?

  李佐军:这个反差是一个客观现实,为什么会出现这样一些反差,以及多元化的现象,或者不匹配的现象,我想有这么几个方面的原因。第一是经济转型时期必然出现的现象。所谓经济转型意味着有一部分的行业要淘汰,在淘汰的过程中新的产业要成长,所以现实中看到的你就可能在经济下行的过程中很多的企业经营困难,很多企业不景气,但同时我们看到有一部分新的企业表现很好,这就是经济转型他应该有的一种特征,这是第一。

  第二就是中国的国情决定的。中国是个什么国情,国土面积比较广大,人口众多,各地方差异很大,行业很齐全,各种业态也很齐全,再加上我们所有制也有好多种,这样一种国情决定着在中国的大地上每时每刻你都能看到很多矛盾的相反的各种现象同时在共存,就是这种复杂的国情本身决定的。

  第三就是在前面改革过程中必然出现的一种现象,三中全会之后推进全面改革,改革是各个主体责权利关系的一个重新安排,在这个过程中利益格局会调整,会催生很多新的机会,会造成很多新的形态。比如说为什么“双创”活动如何如何,那也是因为我们要推进这个改革和创新驱动带来的。为什么新登记企业出现井喷式增长,是推进商事制度改革带来的。就是改革的推进所带来很多新现象,这些新的现象又与我们经济增速换档过程当中,大家看到的经济上的有些方面的不景气的现象同时存在,所以我认为它是正常的。

  牛犁:因为确确实实我们传统行业是在调整,新型行业是在蓬勃发展,这是一个最突出的一个特点。当然这里面我们要去细分地去看一些领域,譬如说上周五我们在一个论坛上提到了中德之间因为“工业4.0”,在机器人相关的领域互相合作非常密切的。像深圳重庆或者上海这些地方在新兴的制造领域发展非常非常广泛。但是我们要看到的是,因为大家在鼓励机器人的发展,结果全国一哄而上,大规模地上机器人。可是我们现在做的跟国际的方向并不完全一致,我们更多做的是一个简单的替代劳动力的机器人,而国际发展的方向是智能化的,能够发挥更重要作用的机器人,经济技术含量更高的机器人。所以说现在各级政府在政策角度上要把眼光放得更长远一些,更未来一些,而不是说大家都去支持低端的这样的一些产业,结果过不了多久,结果可能就像光伏一样最后又有一个新兴的严重过剩的行业出现了。

  第二我们在前面反复讨论“双创”,“工业2025”等等,这个确确实实是政府在着力打造在着力去推动的,然而到后来经济要广泛推动,老百姓还得自个儿去努力,创业,寻找机会。如果要反思的话,在我们国内确确实实现有的诚信体系还是有一定的问题,需要进一步去完善的。如果说有一个良好的诚信体系,很好的法制环境,大家都是生产这个优质的产品这些问题不大。可是我们现在商事制度,随便都可以注册一个公司,那么就有机会生产出假冒伪劣的东西,就连我们吃的最基本的这些食品都得不到安全的保障。从这个角度来看,确确实实去在劳动者个人素质诚信这些方面,在进一步去提升上也是我们整体经济社会发展的这种质量提升上,也是确确实实是非常关键的。

  另一点我想强调的就是从“感受”的角度,我们在传统的领域“什么都是过剩的”,但是老百姓有着客观需求的好多领域,又恰恰供给是严重不足的。今天的这个阶段,中国人一出国大包小包,全部将国外那些稍微带点品牌的东西都给人家抢购回来了,几乎就是旅行团出去是扫货,货架上有多少就给拿多少,而这些东西呢说回来也挺可笑,都是中国人生产的,放到国外还便宜了。就连国庆期间说去日本抢购马桶盖,那都是我们中国浙江生产的东西,所以说国内在这一些就是有需求的产品上,质量更高的这些东西上面是不够的,确确实实是有问题的。比如说国庆节到处都是人,这个假日制度也是要做出一些思考和反思的,也包括休闲、娱乐、教育、医疗、大气、水、污染等等,老百姓希望呼吸上新鲜的空气,吃上放心的食品,我们在这些方面去努力的创造出这些新的供给来满足大家的需求,这里的空间还是很大很大的。

  主持人:刚才我们谈到分化,现在看到就是说地区的发展驱动力有分化,行业转型升级的能力有分化,企业创新的也有分化,李所长,您对这种分化怎么看?

  李佐军:确实存在明显的区域行业和企业的分化现象,比如说从区域来看东部跟西部,南边跟北边,包括西部的内部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分化,大家最近看到的从整个经济增长的态势来看,整个北部的状况,东三省、河北、内蒙、山西、陕西相对来说增速是比较慢的,出现的问题是比较多的。东南沿海尽管前面几年相对速度下来的,但在这一轮调整过程中他们表现相对比较稳定,甚至还有些新的气象,这就是新的一种分化现象。从西部来看不同的省市之间也不同,像重庆有些地方现在表现相对好,但是也有些西部地区现在表现就比较差。那么为什么不同地区之间的经济增长速度,发展动能会出现这些差异呢?我想这个原因是很复杂的。

  比如说不同的地区,像目前所处的发展阶段就不一样,从东南沿海来看有些地方已经进入到工业化后期,甚至有个别地方后工业化时期,那么他面临的问题是不一样的。我刚才说的北部的这些很多省市正处于工业化的中期,有的是前期向中期过渡的阶段,而在这个阶段他就大规模的消耗资源能源,就是发展煤炭钢铁这一类的化工行业,而这些行业正好在这一次中国经济的大转型过程中,或者我们中国工业化的整个进入新阶段之后遇到了问题了,所以他们现在面临着下行的压力就更大一些。东南沿海相对来说前几年压力比较大,但是经过几年调整之后相对来说状况好一些,但是西部不同的省市之间的差异,这就与他们所选择的发展战略或者其他的政策是有一定的关系的。

  还有就是与各个地方的资源的结构,或者文化有些观念,或者体制的一个结构状况。比如说东北,国有企业的比重一直比较高,然后老体制的包袱相对比较重。像山西内蒙这些地方对资源过度依赖,就造成了现在面临一些问题,原因很复杂。那么分析这些原因之后我们就可以大致得出不同地区的分化可能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的一个比较持续的现象,企业也是有类似的情况。因为我们中国的企业也是很复杂,有国有企业,非国有企业,有大企业,小企业,有内资企业外资企业,还有混合所有制企业等等,那不同的企业在当前整个经济下行的情况下,也出现了不同的一些表现。有的企业因为选择的行业是比较靠近新兴产业或者本身就是新兴产业,现在表现比较好,有些企业处于相对传统的行业里面,相对比较艰难,有些企业因为体制比较灵活,可能能适应这样一种转变,有的企业体制比较僵化,一下子适应不了,有些企业因为靠政府比较近,依赖政府的资源或者依赖原来一些垄断的优势,还能够暂时维持生存,有些企业没有这样一些支撑他的优势因素,现在就面临很大的压力。所以不同的企业也是出现了很多不同情况,所以我认为都是在经济增速换档或者经济结构这个阵痛期的必然的现象,不要大惊小怪。

  牛犁:刚才李所长已经从地区上行业上非常全面地分析了一下,那么就是说东北这个特殊的地区,应该说是前一段我们也上去调研了解一些。现在的大国企大集体,传统的制造业,也是“共和国的长子”,基础应该都是很好的,特别是上一轮的东北振兴十年,速度发展这些方面还是非常快的,那么现在来看呢面临着新的这样的转型的这个阶段的时候,又遇到了新的要调整的空间,那么这就是在制造这些领域出现了。

  那么另一方面,调研的过程大家都开玩笑,说现在政府先推动互联网+,我们传统这些行业因为过剩比较困难,这个互联网+一加我们的这个消费也减没了。因为就是说像网购电商这些新兴业态,网络这些到处都是发达的,我们东北人也可以到处去网购,这些网购的东西,这些东西是东部的,江浙的,那么当地的消费给替代掉了。所以就是说类似于电商网购的这样的一些新兴的业态,还是要一分为二去看,它具有一个很大的替代性,那么传统的挤出是比较明显的,包括从消费规模的角度,包括从解决的就业的角度,那可能电商是带动了一部分就业,但是传统实体店尤其是书店,小的这种服装店,小零售的家电等等这些行业几乎都是挤出了市场的,或者说包括规模稍微大的连锁超市。

  我们前一段在研究“十三五”商务发展规划的一些指标的时候,以往连锁表明你整体的效率各方面改善很重要的一个指标,但是现在看了根本不行,连锁店都得关门了,还连锁什么的,所以说新的情况变化了。对于传统的这些旧的业态确确实实还有一个比较大的一个冲击和影响。那么从在创新技术前沿走得比较快的这些地方,譬如说深圳这些地方,那么它可能日子相对要好过得多。可是中西部说我们工业化的进步比较慢,我们也要努力同全国人民同步实现小康,但是面临的是大的国际国内都是在要进行结构调整转型的这样一个背景,使得他们的这个发展现在也是面临着一些新的困难。

  因为刚开始,显然我们地区的差距是不断缩小,东西部速度比原来要高于东部的,可是现在这么几年下来重化工业也要面临着调整,西部地区也是在明显的放慢,甚至放慢的速度远远要快于东部这样一些态势出现,那么这些就是来看,就是我们地区之间差异的一些变化的情况。

  潘建成:我觉得他们俩讲得都很好,我就简单地梳理一下,我认为这个分化无论是地区的行业的还是企业的分化,它的最本质的东西就是转型带来的,就是正是因为转型产生推动这样一个分化,什么转型呢?实际上就是原来的增长靠资源的驱动,靠低的人力成本的驱动,靠这个资本大的驱动,这样一个驱动现在正在逐步的向靠技术的驱动,靠改革的驱动和靠结构变化的驱动来推动。所以这样一个转型的过程中原来特别依靠资本驱动的那些地方,特别依靠资源驱动的地方,和特别依靠低人工能力成本的驱动,靠得越多能力丧失的越多,所以就越慢。我们可以看到东北西北这些地方都是特别明显的去资源消耗比较大,资源投入比较大的地方,他的驱动力就明显减弱。

  那么我们反观现在增长比较好的企业都有这样的特征,他或者是受益于技术的创新,比方说刚才牛主任提到的深圳这样一个地区,受益于技术创新的这个活跃推动了成本,或者是受益于什么呢?受益于结构变动带来的增长,比方说重庆和贵州也是相对比较落后的地方,但是他增长很快,为什么?东部产业向东西部转移的这个过程中,这两个地方我观察,是这个曾经转移力度比较大的,也迅速,而且形成了比较大的产业集群,尤其是重庆,所以他增长还是比较快的,这个是结构变动带来的一个增长。或者受益于改革,比方说哪些改革受益于推动哪些行业,或者是这个金融的改革,推动了这个B2B,P2P之类的。

  所以我想说或者受于改革,那么这几个受益的群体目前的发展势头良好,包括互联网+等等。那么还有包括我特别想讲的一句新能源汽车,现在增长,成倍的增长。所以这些都是受于技术或者受于改革或者机构变动,我想说我们要透过现象看本质,所有分化根本的原因是这种转型,而这种转型第一是客观的规律,第二也是我们主观特别要推动的东西,所以在这样的情况下也就是说这种趋势是不可避免,也是必然的趋势。

  所以对我们每个地区来说,对于我们每个行业来说,对我们每个企业来说,我们的选择是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