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器械企业2023年哪些行业值得加入?

  其他行业     |      2024-02-18 06:39

  医疗器械企业医疗器械企业我的公众号后台,收到了很多粉丝的分享和回复,有人想不通,有人精神紧绷,有人看不到未来。

  本文合计 5831 字,内容覆盖了互联网、高科技、消费品、医疗保健、B2B企业服务等多个大行业,以及内容平台、新能源汽车、人工智能、在线医疗、保险、美食、宠物、户外等细分行业。

  阅读全文可能需要10-15分钟时间,希望这10多分钟,能够帮助大家略微了解 2023 年的市场行情。也欢迎大家收藏转发。

  先强调一下,我的所有判断,基于我 14 年的外企人力资源行业,和 4年多来的互联网行业从业经验,不太能覆盖所有企业情况。

  另外,我也并不主张一定要加入所谓的热门行业。历史已经一再证明,在一些看似普通的细分行业里,如果能做到极致,依然有机会站着把钱给挣了。相比热门行业,更重要的是我们对事业的热情,以及如何打造我们在行业内的影响力。

  雷军曾经说过:人不应该推着石头上山;应该先跑到山顶,然后往下踢石头医疗器械企业。这句话后面演变成了「站在风口的猪」。

  如今能让资本疯狂投入的「势」,已经不存在了;但这不意味着没有趋势,依然有趋势,依然有企业在投入,依然有市场在挖掘人才。

  虽然发射火箭登陆火星,似乎不是每个人的需求,甚至绝大部分国家都没有这种需求,但这不妨碍马斯克的SpaceX成为估值高达1370亿美金的超级独角兽。

  在新冠来袭的这段日子里,各种药品、保健品被抢光,说白了,美好生活和健康生活,是咱老百姓的刚需。

  2022年老东家 Mercer发布的最新年度调薪调研报告,显示2023年各行各业的调薪都会有下降,但相对来说,2023年高出5%的行业还是:

  更重要的是,我们需要从身边的一些现实案例里,找到一些背后的趋势。举个例子,2022年,你喝过奶茶吗?你有发现2022年的奶茶会有什么变化吗?

  接下来,我会在「消费行业」篇章里重点以奶茶行业的一些变化,来分析背后的市场趋势,我们先看高科技行业。

  高科技行业几家欢喜几家愁,想要找到合适的高科技行业加入,一方面看高科技如何商业化变现;另一方面看国家政策如何支持。

  2017年,AlphaGo先后吊打李世石和柯洁,让我们一度以为具备超级学习能力的,人工智能进入生活,也就是这几年的事情。

  如今5年过去了,人工智能行业,虽然发展得如火如荼——去年,人工智能画图,也一度让我们大开眼界——但如何商用(赚钱),还是一个疑问。

  当年动辄估值几百亿上千亿美金的人工智能大厂,比如背靠中科院,有国家队背景的云从科技,IPO后如今只有100亿+人民币的市值,和预期差距太大了。

  但另一方面,同样和人工智能有密切关系(无人驾驶)的新能源汽车,却受到了市场的重度关注,如今市场上常常提到了新能源汽车三小强「蔚小理」,目前都处于亏损状态,但依然活得不错医疗器械企业。

  如今小米、华为等大厂都在试图加入到造车行业,因为在大厂眼里,汽车,会是智能手机之后,我们连接互联网的下一个终端设备。

  从电脑联网,到手机联网,一个重要的变化就是网民人数暴增。电脑不是每个人都有,但如今无论城乡,手机是人手一台的。所以互联网用户从2010年的4.5亿,翻番到了2021年的10亿+。

  好了,这波过后,互联网「用户规模」,是很难进一步挖掘了——大家想想是不是身边老人孩子都用上手机了……

  接下来,能够进一步挖掘的就是「使用时长」,而众所周知,开车目前是不能上网的,但未来如果有了无人驾驶技术,那么开车时,也能上网。

  不仅如此,作为负责任的大国,对于节能减排,国家更是表态要做「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的引领者」。

  我们要做leader,那么新能源汽车就是实现这一条路径的重要方式。不仅如此,新能源汽车也大概率是我国在汽车行业弯道超车美日德等老牌汽车强国的最佳途径。

  2022年前11个月,我国汽车出口278万辆,超过德国,成为全球第二大汽车出口国,其中,新能源汽车出口同比增长一倍。

  而新能源汽车的国产骄傲,比亚迪在2022上半年,以64.14万辆超过特斯拉的56.4万辆,再次夺得全球销量冠军。

  在这种大背景下,不仅是新能源汽车行业变得更好,上下游供应链企业日子也不错,举个例子,比如做电池的宁德时代,比如生产车规芯片的半导体企业……

  发现下一支「口红」——如果希望加入消费品行业,务必关注消费 降级的大趋势。那些逆势寻找中产阶级的企业,裁员概率不小。

  理由是人们认为口红是一种比较廉价的奢侈品,在经济不景气的情况下,人们仍然会有消费欲望,所以会转而购买比较廉价的奢侈品。

  一方面,口红作为一种「廉价的非必需品」,可以对消费者起到「安慰」的作用,尤其是当柔软润泽的口红接触嘴唇的那一刻。

  另一方面,经济的衰退会让老百姓的消费能力降低,原先花大钱的行业,比如买车买房旅游这种大钱开支,往往就被砍掉了。手中反而会有些闲钱,可以去买「口红」这种廉价的享受方式。

  高端品牌说的就是「喜茶」。喜茶在2022年伊始就开始裁员,规模不小。高价的定位,并不能让喜茶实现高利润。随后,喜茶开始降价,把30元以上的奶茶基本调回了15-29元之间。即使如此,喜茶全年依然关店80多家。

  不仅如此,在今年,大桶奶茶开始逐渐流行,「大桶茶」一度被媒体称之为让奶茶业浴火重生的产品

  8月份的时候,外卖平台有一组有趣的数据:7月份大桶奶茶产品种类激增,同比上涨254%,其中80%是水果奶茶。除了常见的1升桶装容量,有的奶茶店还将奶茶容量升级至6升,不少网友直呼过瘾。

  虽然「大桶茶」容量变大,但价格没有明显上涨。有的平时均价30元以上的主打高端奶茶品牌,也推出了20元以内的大桶奶茶产品,“性价比”相对较高。

  大家也可以从自身的行为来判断一下,在日子越来越紧巴的2022年,我们还是希望享受生活的,如果不能旅游享受,那就吃一段好的;如果出门吃饭也不方便,那就外卖一杯高性价比的奶茶,也是可以的。

  2023年中,我们大概率能看到部分数码大厂的裁员,也会看到美妆行业部分上市企业的裁员。

  还有部分行业,比如代餐,2022年规模在扩大,但多多少少和封控有些关系;再比如户外行业,今年无论是钓鱼、露营还是飞盘都很火,但2023年能持续吗?不好说。

  有一个简单有用的方式,大家可以学习:在双十一和618之后,查一下具体京东和淘宝的销售数据,往往会对行业趋势有更深的理解。

  京东淘宝掌握着最新的消费数据,也都会定期发布一些消费趋势报告,这些报告,对于我们找工作确定行业,有着很高的价值。

  而在过往这些年里,各家互联网公司在字节跳动的率领下,就开始疯狂扩军策略。

  字节2019年做了一次盘点,评估为什么自己能在短短5年之间迅速超越大部分互联网公司,成为和腾讯、阿里并驾齐驱的大厂,一个重要的分析结论是:

  即便是在2020-2021,全国企业状况都不太好的时候,互联网企业还在疯狂扩招——封控导致互联网流量进一步上涨,互联网更好讲故事了……

  资本市场突然发现,不能再听互联网公司讲故事了。于是乎,各家互联网公司的股价在中美混合双打面前,来了一波雪崩。

  如今的互联网上市公司,有一个算一个,无论是美团、快手都在争取盈利。而那些还没有盈利的公司,知乎B站,也在减员增效,希望在2023年实现盈利。

  所以,一个简单的建议:在拿到offer的时候,先看看这家公司是否盈利了,如果还没有盈利,先等等。

  盈利以后,这家公司才值得加入;盈利之前,不是说完全不能去,但需要清楚,一家没有盈利的互联网公司,随时可能裁员,而没过试用期的员工,是裁员的不二人选。

  从大趋势来说,虽然80后90后一代开始进入中年,越来越多的老百姓会考虑自身养老问题。

  国家新出台了养老金的政策,但我们都知道,养老钱,说到底是治病钱。如今一些绝症的治疗费用高企,大病保险是老百姓的刚需,也是过去几年,百万医疗险成为热门的一个原因。

  保险行业更是依靠精算成功的行业,这么多年来,除了911那年亏损之外,保险行业从来没有亏损过,属于能够活得下去的行业。

  但保险行业从业者,如果你不在高阶岗位的话,往往薪资并不算高。而且保险行业属于强监管行业,所有产品都需要报备,理论上,几乎没有什么企业能做出别家做不出的产品。

  疫情的原因,这两年要去医院,大概率都需要在线预约,否则北上广三家医院的大门,能很难进去。门卫就直接把你挡在外面了。

  不仅如此,因为疫情封控,很多医院也自我进化,推进了自身互联网医院的研发,好用不好用另说,至少现在拿着过往的医疗记录,很多时候我们可以不去医院,就可以开药了。

  截至2020年6月30日,年活跃用户数达到7250万人,增长率达29.2%。截至 2021 年 12 月,我国在线%,

  基础盘已经有了,而且不小。如今尽管疫情逐渐放开管控,但好医生,永远是稀缺资源。

  前段时间的北京,就有协和副主任医师关于儿童感染新冠的问诊录音流出,电线元。

  类似的服务,我也给我爸买过,线分钟……线,预约一个时间,能和医生聊20-30分钟,把所有问题都问清楚。

  当然,这个行业的问题是没有盈利。就连家大业大的京东健康和阿里健康,2021年还是亏的,2022年年中报也是刚刚盈利。其他公司,大多是亏损的。丁香医生都转型去做自媒体了……

  2021年,是SAAS的黄金时代,国外的SAAS巨头市值猛涨,国内SAAS企业纷纷上市。

  在我看来,SAAS企业,是可以加入的,尤其是和我经历类似的B2B行业的外企人,SAAS企业更讲究科学,数据和服务,有适合外企人生存的土壤。

  但选择公司依然有讲究。从现在的情况来说,SAAS是一个大的产品,作为企业客户,你很难隔三差五的换供应商,别说供应商那边有阻力,公司内部阻力也是极大的。

  所以,SAAS玩家规模越大,往往竞争力越强。这里就不得不提到诸如企业微信、阿里钉钉、飞书这样的机构。

  它们已经逐渐侵占了部分SAAS企业的生存空间。我在之前测评过企业微信上的多个企业文化相关的应用(原文:裁员疫情之下,企业文化将走向何方?),腾讯乐享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其他家应用都在收费的时候,乐享带着腾讯的光环,居然还是一个免费工具……

  如果一家企业拥抱了腾讯的生态,那么腾讯乐享就和企业微信、腾讯会议等一样,成为了这家企业的标配。类似的飞书也提供除了飞书本身之外的多种工具,比如:飞书OKR,飞书360绩效,飞书会议等工具。

  另外,还有一个明显的趋势是,SAAS产品靠钱越近,活得越好——靠近钱的客户管理SAAS机构,往往就比后端的财税、人力资源,OA相关的SAAS企业活得更好。

  这个道理也很明显,如今的企业更加功利,明确你能给他带来业务收入,他才可能给你支付服务费……

  世上最悲催的事,就是你在做一个十足勤奋的人,但你所附着的经济体正在下沉。

  我一直坚信,作为打工人,我们不应该仅仅埋头于每日的日常工作,更要做一个细心的人,做一个善于发现身边的趋势的人,做一个善于发现规律的职场人。

  我的观察,未必准确;但你身在行业中,一定应该对于行业有更深刻的认识。不要等到船要沉了,才意识到需要跳船。